2022年2月12日 星期六

《藥物入詩》(劉家驊)

附子破冰燥濕吟
燥烈破冰烏附薑,吴萸蓽撥不扶陽。 
桂枝肉桂焉同視,燥濕温寒因果彰。
註:附子補陽,千古之害!
燥之極也能生火,濕態凝兮便是冰。 
瀉火大黃津液保,破冰附子救寒薨。

補氣藥
人參補氣謂元君,白术黃耆生力軍。 
扁豆淮山石蓮肉,飴糖草棗建奇勳。 
註:補氣藥有人參、白术、黃耆、扁豆、淮山藥、石蓮肉、飴糖、甘草、紅棗等。 

養血藥
養血阿膠桑椹藏,當歸杞子桂圓湯。
紫河車又黃花菜,白芍牛羊人乳方。
註:養血藥有阿膠、桑椹、當歸、枸杞子、桂圓(龍眼肉)、紫河車(胎盤),黃花菜(針金菜),白芍、牛乳、羊乳、人乳等。

《冰火吟》
熱之甚也稱爲火,水濕凝兮即是冰。 
烏附破冰歸燥濕,四黃瀉火乃寒懲。 
註:烏附,指烏頭附子;四黃,指芩連柏大黃。
二、
水勢滔天附子任,火災遍地大黃尋。 
陽光衰減鹿茸補,枯燥無聊龜甲吟。
三、
燥烈破冰烏附薑,吳萸蓽撥不扶陽。 
桂枝肉桂焉同視,燥濕溫寒豈等償。 
註:燥濕破水,溫寒救火不同道也。火神派視附子爲補火扶陽之品,不知冰火詭辯,自焚醫理,千古之罪也!

“冰”字吟 
實寒一律宜冰字,無動内涵真意清。 
學術堅持嚴謹性,濕寒邏輯必分明。 
註:中醫書籍凡“實寒”處宜改“冰”字。 

清熱藥
苦寒瀉火芩連柏,龍膽木通梔子爭。 
地骨丹皮涼血品,玄參赤芍地黄生。 
清營犀角羚羊秀,竹卷蓮芯最動情。 
熱毒板藍根首選,銀翹紫地及公英。 
石膏荷葉西瓜綠,清暑扶元滑石行。 
註:黄芩、黄連、黄柏、龍膽草、木通、梔子,苦寒瀉火藥。 
 地骨皮、牡丹皮、玄參、赤芍、生地黄,清熱涼血藥。 
犀牛角、羚羊角、竹卷心、蓮子芯,清營安神藥。 
板藍根、金銀花、連翹、紫地丁、蒲公英,清熱解毒藥。 
石膏、荷葉、西瓜翠衣、綠豆、滑石,清暑扶元藥。

理氣藥
肅肺枇杷蘇子先,沉香旋覆降香賢。 
疏肝香附柴胡詠,佛手青皮烏葯聯。 
降胃陳皮同枳殻,丁香柿蒂又香櫞。 
玫瑰月季凌霄蕊,氣血互根相動牽。
註:肅肺降氣藥:枇杷葉、蘇子、沉香、旋覆花、降香。
疏肝理氣藥:香附、柴胡、佛手、青皮、烏葯。
降胃舒氣藥:陳皮、枳殻,丁香、柿蒂、香櫞。
玫瑰、月季、凌霄三花都可以疏肝理氣,調經止痛外。玫瑰花主利肺脾,益肝膽,治肝郁胸膈滿悶、乳房脹痛;月季花兼能消腫解毒,治癰腫疔瘡;淩霄花又能涼血熱,治周身瘙癢。 

活血藥
活血桃紅與郁金,川芎三七及丹參。 
山棱莪术雙藤入,地鱉牛虻水蛭尋。 
二鬼地龍搜絡用,兩蛇山甲異功任。 
鬼功糖尿稱奇技,神力止攣蠲痹深。 
註:活血藥:桃仁、紅花、郁金、川芎、三七、丹參、京山棱、逢莪术、雞血藤、活血藤、地鱉蟲(䗪蟲)、牛虻蟲、水蛭、鬼箭羽、鬼針草、蘄蛇、烏梢蛇。 
活血藥中多藥對。桃仁、紅花;山棱、莪术外,“雙藤”指雞血藤、活血藤。 
“二蟲”指地鱉、牛虻。“二鬼”指鬼箭羽、鬼針草。“兩蛇”指蘄蛇、烏梢蛇。
近人發現鬼箭羽、鬼針草各用100克,水煎代茶頻飲。連續飲用三個月,有顯著效果,血糖正常後,持續飲用以求鞏固療效。 
雙蛇神即蘄蛇、烏梢蛇,並用主治頑痹癱瘓,麻木拘攣,破傷風、瘰癧惡瘡等。

壯火藥
壯火鹿茸爲正宗,仙茅巴戟肉蓯蓉。 
菟絲肉桂淫羊藿,腽肭臍和羊肉恭。
註:壯火藥有鹿茸(包括鹿角)、仙茅、巴戟天、肉蓯蓉、菟絲子、肉桂、淫羊藿、腽肭臍、羊肉等。 
“腽肭臍”一名海狗腎。海狗的陰莖和睾丸。 
歷來將附子與肉桂等同為補火藥,大誤矣!又將桂枝與肉桂等值,糊塗也! 
油肉桂豈可同燥烈附子視為一類,燥潤不分、補瀉不辨也。又肉桂引火歸元,附子走散不守。火衰命弱,非肉桂莫助;水勢滔天,非附子莫救。王道霸道有別哉。 

滋水藥
潤枯滋水挺洋參,石斛地黃龜鱉尋。 
百合黃精和玉竹,胡麻二至二冬任。 
註:滋水藥有西洋參、石斛、地黃、龜板、鱉甲、百合、黃精、玉竹、胡麻仁(芝麻)、  女貞子、旱蓮草、天門冬、麥門冬等。 
洋參指西洋參。原產于加拿大的大魁北克與美國的威斯康辛州。
玉竹,又名葳蕤(萎蕤)。二至即女貞子、旱蓮草。二冬即天、麥冬。

破冰散濕藥
破冰散濕吳萸烈,附子烏頭常伴薑。
蓽撥澄茄辛辣性,硫磺燥毒豈扶陽。
註:破冰散濕藥有吴萸、附子、烏頭、薑、蓽撥、蓽澄茄、硫黃等。
硫黃内服治冰凍便塞(如半夏、硫黃相配之半硫丸),外用解濕毒、殺蟲止痒。 

芳香化濕藥 
芳香化濕蔻砂仁,藿佩祛除霉氣真。 
厚樸醒脾能辟濁,增加草果更驚神。 
註:芳香化濕藥有白豆蔻、縮砂仁、藿香、佩蘭、厚樸、草果等。 

淡滲利濕藥
淡滲茯豬苓澤瀉,車前通草葦莖驅。 
檳榔大腹隨情選,薏苡燈芯玉米鬚。
註:淡滲利濕藥有茯苓、豬苓、澤瀉、車前子、通草、葦莖、檳榔、大腹皮、薏苡仁、 燈芯草、玉米鬚等。

祛痰化飲藥 
祛痰化飲半星光,竹瀝竹茹天竺黃。
貝母瓜蔞白前入,前胡白芥膜間鄕。 
註:半夏、天南星、竹瀝、竹茹、天竺黃、貝母、瓜蔞、白前、前胡、白芥子等。 
“白芥子”,朱震亨云:痰在脅下及皮裏膜外,非白芥子莫能達。古方控涎丹用之,正此義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