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3日 星期六

《滿清海詩詞集》(2010)

和鍾鼎文大師《吟秋》賀中華兩岸文藝協進會創立
兩岸華人共韻秋,名家輩出競風流。
詩壇創意吟新作,協會鼎文屹史丘。
(詩壇524期22.01.10華僑新報第987期)

賀吟白墨愛女金榜有名
詩人育女有良方,金榜提名美鳳凰。
律界新科立大志,前程錦繡好風光。
(詩壇526期05.02.10華僑新報第989期)

頌英姿競技冬奧
國歌高奏楓旗升,男女英姿競技勝。
金銀銅獎映聖火,榮光冬奧美名登。
(「詩壇」第531期2010.03.12《華僑新報》第994期)

賀《華僑新報》千期
喜迎新報一千期,燦漫華文海外彌。
妙筆中加敘友誼,豪吟唐宋韻風奇。
宏評天下索公理,廣議人間探道基。
風雨春秋轉眼過,彩虹歲月映前熙。
(「詩壇」第537期2010.04.23《華僑新報》第1000期)

吟《華僑新報》慶宴
貴報風行二十年,寶石餐廳慶樂弦。
百卉放香新友聚,千期爭艷老朋圓。
華歌興致迢迢路,洋曲盈然漫漫乾。
閃爍星光拌笑語,詩言壯志待明天。
(「詩壇」第540期2010.05.14《華僑新報》第1003期)

詩好運
伍福臨門紫气揚,春花著意繽紛香。
珠光燦爍星空美,好運到來心境祥。
(「詩壇」第541期2010.05.21《華僑新報》第1004期)

吟「喜慰」
喜慰心情高,詩人有育韜。
雙嬌學業進,二老辛勞操。
府上榮光耀,壇中神韻豪。
前程似錦繡,美鳳凌雲翱。
(「詩壇」第544期2010.06.11《華僑新報》第1007期)

詩吟公祭
六月六日,公祭大典在中山公園舉行,白墨妙筆記敘,此景感人,吟詩頌之。
黑云乍起城頭玄,大雨滂沱六月天。
仙界豪言當代事,凡間壯語未來乾。
今賢傲骨年年渡,古聖恒心歲歲延。
奮鬥精神絮錄示,華僑公祭詠新篇。
(「詩壇」第545期2010.06.18《華僑新報》第1008期)

和彭鈞錚「恭賀譚公八十三歲壽辰」
商界譚公生意隆,文場壇主詠詩豐。
華年長壽樂天慶,松柏喻吟福祿翁。
附:彭鈞錚「恭賀譚公八十三歲壽辰」:「天地豪情日月隆,神清氣爽四詩豐。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翁。」
(「詩壇」第546期2010.06.25《華僑新報》第1009期)

吟藝術大師吳冠中
中國美術學院(原國立藝專)同學電告藝術大師吳冠中仙逝,吾十分悲痛,吟首詩悼念老前輩、老師長、老校友。

大師吳冠中,藝術中西融。
人品青峰峻,畫風魅力崇。

天圖印象美,經典感言聰。
聿物顯奇異,傳神別樣紅。

真情禪煉楚,豪氣凌雲空。
卓見遭誅議,彌詞殉道終。

升華玉宇景,精進大千窮。
立志創新意,力行造化功。

一生求索多,萬作揮毫豐。
風雨神州後,彩虹盛世籠。

風流歲月逝,傲骨春秋匆。
乘鶴仙遊樂,英名聖殿隆。
(「詩壇」第547期2010.07.02《華僑新報》第1010期)

吟月季
──敬和宋代詩詞大家楊萬里《玫瑰》
雅名各不同,色彩三原通。
月月仙姿美,年年人氣紅。
繽紛特具格,造化顯奇功。
花韻寰球舞,香飄玉宇中。
附:楊萬里「紅玫瑰」:「非關月季姓名同,不與薔薇譜諜通。 接葉連枝千萬綠,一花兩色淺深紅。 風流各自燕支格,雨露何私造化功。 別有國香收不得,詩人薰入水沈中。」
(「詩壇」第548期2010.07.09《華僑新報》第1011期)

人類文明求索前
時訊夏天氣象玄,水深火熱五洲延。
凡仙啟動創新力,鬼怪休想蠱惑顛。
末日預言化泡影,亡年大話孌飛煙。
大千世界有常運,人類文明求索前。
(「詩壇」第549期2010.07.16《華僑新報》第1012期)

抗災歌

水火交加盛夏玄,禍從天降環球延。
人間奮起抗災害,造化乾坤更美妍。

古聖向來治水患,今賢遞進驅洪淵。
凡仙自有創新力,末日之言實屬顛。
(「詩壇」第550期2010.07.23《華僑新報》第1013期)

和詩二首
一、步韻劉家驊、伍兆職先生《暑月》
暑月人間似悶缸,革新造化開天窗。
驅災魔怪悲鳴去,創利聖賢可振邦。
附:劉家驊「暑月」:「身淪赤夏悶懷缸,幸得詩壇透氣窗。環保朝流成大勢,寰球民主互安邦。」
附:伍兆職「“暑月”步韻劉家驊詩兄」:「社會潮流似染缸,提防暗處遇鉤窗。何憂暑月炎如火,龍的傳人可耀邦。」
二、和李廣德先生《禪味》
禪中精氣飲,頓悟古今吟。
紛擾眼前過,雲天抒我心。
附:李廣德「聽界隆法師講“禪茶一味”」:「佛寺茶常飲,晨昏一味吟。無垠因一始,一悟悟琴心。」
(「詩壇」第551期2010.07.30《華僑新報》第1014期)

悼念陳渥
法家陳渥夢中沉,電訊傳來悲痛音。
華夏神州同影畫,楓鄉加國共詩吟。
誼交四五往年事,結下百千今日歆。
無奈老朋乘鶴去,哀思才子入仙林。
註:張大千高足胡爽盦贈畫稱陳渥法家,釋說法家乃藝術家。
(「詩壇」第554期2010.08.20《華僑新報》第1017期)

祝華裔愛麗絲嚴文思神州巡演成功
加華愛麗絲,才藝幗中奇。
仙境夢遊處,神州巡演熹。
(「詩壇」第555期2010.08.27《華僑新報》第1018期)

吟何老七八榮壽
博士何宗雄,德高才識嵩。
維生物化健,辦學育人蓬。
文撰平生事,詩言志向鴻。
金秋映碩果,敬獻壽星公。
(「詩壇」第558期2010.09.17《華僑新報》第1021期)

敬和許之遠先生《子安學兄七十八榮壽》
哼著牧歌壯志前,豪情博士凌雲還。
維生優質譽楓地,風骨品高映碧天。
夢繫中華神韻頌,樂居北美西游仙。
英才銘撰皇山石,喜氣今宵榮壽筵。
附:許之遠「子安學兄七十八榮壽」:「宗延粵海出村前,雄奮牽牛博士還。道岸福源雙匯地,德風秋月一澄天。南山有祝九如頌,北國添籌合璧仙。鐫字雲台勛刻石,壽觴此夕奉桃筵。」
(「詩壇」第558期2010.09.17《華僑新報》第1021期)

敬和許之遠先生「中秋雅集賦歸呈詩友」
明月照高樓,譚公喜宴籌。
許師神彩到,新秀艷金秋。
詩友品陳酒,戲言中外侯。
傳吟華夏律,精進喻新頭。
附:許之遠「中秋雅集賦歸呈詩友」:「月滿東昇一角樓,三星海屋再添籌。兩娟赴約盈盈座,壇主騁懷朗朗秋。陳酒我攜呼舊友,丈夫何必定封侯。今宵未盡相思語,明日相思又起頭。」
(「詩壇」第559期2010.09.24《華僑新報》第1022期)

敬和許之遠先生「赴詩壇雅集敬呈諸君子」
樂吟華韻登騷台,欣看奇葩爭艷開。
春送大師啟示去,秋迎泰斗誨人來。
詩文言志敘青史,書畫抒情原玉杯。
誼聚東昇鬥海量,夢游仙境醉歌回。
附:許之遠「赴“詩壇”雅集敬呈諸君子」:「久無詩夢到靈台,縱有文章博客開。春去早經花事了,世逢災後我遲來。觥籌席上欠題壁,風雨故人多飲杯。時局傷懷休供酒,吟聲詠與笑聲回。」
(「詩壇」第559期2010.09.24《華僑新報》第1022期)

和紫雲賀白墨獲頒榮譽文學博士步韻許老師
文才大地依,妙筆凌雲飛。
意境人間示,精神仙界暉。
詩詞唐宋律,曲賦元明扉。
博士美名譽,榮光晨露晞。
附:許之遠「賀白墨賢台獲頒榮譽文學博士學位」:「亡家怙恃尚誰依,孤雁失群帶箭飛。一別湄河過佛國,回聽社鼓對斜暉。曾經小厄人生路,已卜中年錦繡扉。今日名場償夙願,登高有伴賞晨晞。」
(「詩壇」第560期2010.10.01《華僑新報》第1023期)

吟新科博士
文才中外古今奇,博士新科碩果熹。
麗璧立言揚正氣,詩壇吟志信心彌。
(「詩壇」第561期2010.10.08《華僑新報》第1024期)

和詩三首
一、和彭鈞錚先生《詠懷》
日出晨雲紅,自然色變中。
大千印象美,神筆創新風。
附:彭鈞錚「落葉詠懷」:「天仙灑落滿階紅,醉臥山間翠綠中。盡享清甯回故裏,來年依舊笑秋風。」
二、和彭鈞錚先生《秋夢》
秋花遍島灣,楓彩皇家山。
迷我入仙境,夢遊心自閑。
附:彭鈞錚「秋夢」:「黃花紅葉灑千灣,細雨秋風逐遠山。一夢方醒流水去,悠悠天地白雲閑。」
三、和王一洲先生《中國名城詩迷》
神州萬里風光勝,名氣天堂玉帝聞。
奉旨金星來探視,流連忘返辭歸雲。
附:王一洲「中國名城詩迷」:「地攬東南勝,湖名天下聞。錢塘風景好,何獨越人雲。」
(「詩壇」第563期2010.10.22《華僑新報》第1026期)

感吟白墨為鄭石泉詩集代序
文賢鄭石泉,格律經年延。
妙筆創新作,力求近體傳。
吟天意外美,詠地境中妍。
詩集應時出,奇才代序宣。
(「詩壇」第564期2010.10.29《華僑新報》第1027期)

冬喻
朔風北國萬花殘,大雁南飛去避寒。
松柏向天笑傲喻,來年秀色人間繁。
卉奇草異山河燦,燕舞鶯歌大地歡。
春夏秋冬常變化,凡仙順逆創新乾。
(「詩壇」第565期2010.11.05《華僑新報》第1028期)

賀白墨獲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白墨文才高,榮披博士袍。
詩吟天下事,神韻中華翱。
(「詩壇」第567期2010.11.19《華僑新報》第1030期)

祝白墨兄赴世界詩人大會
詩壇編撰匯騷人,苦學才華似有神。
今赴台灣圓雅會,清泉一股賞甘醇。
(「詩壇」第568期2010.11.26《華僑新報》第1031期)

祝白墨喜赴世詩大會
文才禪煉功,神韻東西風。
詩聖前車鑒,詞仙後計衷。
靈犀上界意,壯志凡間空。
放縱吟遊去,飛花世會中。
(「詩壇」第568期2010.11.26《華僑新報》第1031期)

祝白墨東渡譜新曲
詩人東渡譜新曲,神韻世詩會上玉。
白墨人生一路奇,成才之道古今續。
(「詩壇」第569期2010.12.03《華僑新報》第1032期)

和許之遠老師賀《詩壇》主編白墨載譽歸來
飛雪喜傳天籟聲,祖香飄溢禪心平。
唐朝詩聖承前意,宋代詞仙啟後情。
麗璧華章歲月記,騷壇神韻春秋榮。
文才有幸風雲錄,妙筆花蓮彧帶橫。
附:許之遠「賀《詩壇》主編白墨載譽歸來」:「卅年孤鶴唳天聲,始解離騷出屈平;疑是夙緣因舊約,不關風雪阻前情。花蓮紫綬詩壇上,江陌芙蓉秋後榮。朗朗乾坤中午日,坦途無復一山橫。」
(「詩壇」第571期2010.12.17《華僑新報》第1034期)